京東阿里上演IPO大戰 全球投資人挑花眼
毋庸諱言,京東集團和阿里巴巴集團,展開了一場爭先恐后的上市大戰,對于中國互聯網行業而言,這是一次市場競爭中的“熱鬧”,但是對于在美國的大量投資人而言,到底投資京東和阿里巴巴,成了一次極具挑戰的“門道”難題。
面對中國兩大電子商務航母巨頭同時來襲,包括CNBC在內的美國財經媒體,也對京東和阿里展開了細致入微的對比分析,試圖幫助投資人回答“把錢投給誰”的問題。
IPO大戰硝煙四起
CNBC網站在報道中指出,中國兩大電商巨頭,正在上演一場“重量級的IPO大戰”。
之前,阿里巴巴提交了招股書,給出一個模糊的融資額度。美國資本市場,正在等待阿里公布發行價等詳細信息。而此時此刻,最新消息稱,京東集團最快有望在本周在納斯達克股市掛牌交易。
如果順利的話,京東有望在周三晚間公布發行價信息。對于投資人而言,京東也是一條“大魚”。京東是中國最大的在線直接零售(B2C)公司,其資本市值在230億美元左右,京東此前確定的發行價區間為16到18美元,發行9370萬股股票,按照價格中位數,可能融資16億美元。(美國絕大部分IPO,融資額在一億到兩億美元之間)
京東IPO,可能成為美國資本市場今年第三大上市案。然而,阿里巴巴也在醞釀一次規模重大的IPO,這兩家公司堪稱一對“夙敵”。
雙方的“敵對”關系,可以從上市承銷商就可見一斑。京東的承銷商包括美銀美林,UBS等,而阿里巴巴的承銷商則包括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高盛集團、摩根大通以及摩根士丹利。
沒有一家投資銀行,同時參與了京東和阿里的上市案。他們要么選擇阿里,要么選擇京東,這種安排,可不是巧合。
差異化看點多 投資人須“斷舍離”
京東和阿里,也是美國以及全世界的投資人對于中國互聯網市場尤其是電子商務的一次絕佳投資機會,到底選擇哪一家呢?需要指出,這兩家公司的運營,存在巨大的差異。
京東更像是亞馬遜,他們已經建設了一個復雜的物流快遞網絡,該公司擁有大部分商品的所有權,可以快速交付給消費者。他們并不是代銷他人的貨物,而是自行銷售,這當然意味著巨大的商品庫存風險。
阿里巴巴則是大不相同。他們針對不同類型的賣家和公司,擁有不同的網絡零售平臺。這些賣家在阿里巴巴的淘寶和天貓上銷售商品,必須支付一些費用,這就是阿里巴巴的主要收入。wm.csdv.cn
京東的“收入池”更小。根據復興資本公司統計,大約82%的收入來自于消費電子和家電產品品類,這些商品的利潤率都比較低。
京東和阿里另外一個較大差異,是阿里巴巴擁有自己的支付產品支付寶,京東則是空白。
京東和阿里的利潤場景,也顯著不同。京東年收入達到110億美元,基本上已經盈虧平衡(計劃今年盈利)。這和亞馬遜的接近盈虧平衡的狀態十分相似。(京東可不是一家新創公司,其誕生于2004年。)
作為收入對比的是,阿里巴巴年收入約為80億美元,凈利潤高達40億美元,利潤率相當于50%。
投資人將面臨這樣一個難題:到底是選擇一家收入快速增長,但是利潤率基本為零的公司?還是一家擁有50%利潤率、收入同樣在增長的公司?阿里巴巴顯然會讓投資人激動萬分。
另外,無論是京東還是阿里,他們都必須契合到一個投資經理的資產組合中。不少投資機構已經投資了一些科技公司,而電子商務則是一個更擁擠的市場,為了買入京東或是阿里,投資人還需要決定是否拋售其他電子商務公司的股票。
在關鍵的發行價(投資成本)上,阿里巴巴尚未確定,其發行時間也只是猜測,另外還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阿里巴巴是否會受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特別照顧”(審核)?
按照阿里這樣的公司規模,從提交招股書到掛牌交易,一般需要兩到三月時間,隨后確定發行價區間,之后展開路演,如果情況良好,可能在幾周之后掛牌交易。
對于阿里來說,掛牌時間可能到七月底或是八月初,而京東是在一月份提交招股書,目前已經過去了四個月。
當前,美國證交會正在審核阿里巴巴的招股書,有一種可能,是其要求阿里巴巴集團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其中包括:把收入細分到不同的平臺上,比如天貓淘寶;到底誰在控制公司,SEC希望了解更多阿里的合伙人體系;另外阿里巴巴還有其他哪些重要資產,比如受人矚目的支付寶,以及已經上市的新浪微博。